衛生署長楊志良最近憂心的表示,台灣生育率如繼續下降,高齡化現象將更嚴峻,以後很多老人可能無人奉養;青壯年因經濟壓力大,自殺率升高,台灣正面臨不婚、不育、不養、不活等社會問題。楊署長描繪出台灣這幅可怕的遠景,並未引起社會太大恐慌甚至重視,原因便是有太多人只有「活在當下」念頭,以後的事以後再去操心。



這些事距離我們真的遙遠嗎?當然不是。社會上已出現十分普遍「不婚、不育、不養、不活」現象。許多老人孤苦無依,晚年只能在煎熬中度過。經濟充裕一點的老人,則在外傭陪伴下度其空虛,且無親情的餘生。真正能保持身體健康,無虞經濟,又能沐浴在子女溫馨中的老人,可說少之又少。

老人問題固然棘手,但新世代子女的養成與教育卻更令人憂心。由於「少子化」結果,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子女,父母的溺愛不在話下。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,獨立性較強,溝通性相形欠缺。抱怨不了解孩子的父母已愈來愈多,甚至長輩要像徵信社人員一樣,偷聽子女電話,從信件中找出小孩生活上的蛛絲馬跡,或者乾脆彼此不聞不問。處此環境下,過去依賴的家庭教育,影響力已愈式微,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效果十分有限。

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學生,無視於交通號誌騎車照闖紅燈,也可見到年輕人大剌剌霸佔博愛座,更不要說小小年紀即知搞性愛與吸毒。當然每一個世代都可能出現一些教育失敗,行為不端的例子,更何況今日不少締造「台灣之光」成績的也均是年輕人。不過「少子化」的結果,必然會帶來許多不良多遺症,卻不容漠視更要及早因應,否則影響到下一世代人口品質,就有礙國家發展了。

楊志良曾說,由於子女單薄,以後小學生可能沒有兄弟姊妹觀念,只能在教科書上讀到「兄弟姊妹一起遊澄清湖」的文章。楊署長這番話點出了當前社會一個普遍現象,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觀察,獨生子女與眾多子女的家庭,小孩在行為表現上必有很大差異。已故台灣大學校長錢思亮曾在一項訪問記中表示,兄友弟恭是他家庭中最溫馨的事情,而家中發生任何大事,也必讓孩子參與討論並表示意見。他的三位公子均有傑出表現,三子錢復曾任監察院長更是大家熟悉的卓越人士,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。由此也可證明子女多寡在教育方式上有其差異,結果也不同。設若如楊志良所言-「有許多小孩沒有兄弟姊妹觀念」,因此從家庭、學校或社會都必須有全新觀念來因應。

由於「少子化」結果,不僅家庭產生質變,學校教育也一樣發生劇烈變化。因為學生人數逐年減少,現在不論公私立學校均以招不到學生為苦。不少私校因而關門,大學校長為了搶陸生,不惜摃上政府政策。零分可以進大學,這與過去搶進大學窄門,完全不可同日而言,在此一狀況下,學校又如何敢於要求學生品德教育?又怎敢淘汰不良學生?

我們雖不認為台灣已是個「悲慘社會」,但面臨老人乏人奉養、青壯年為討生活疲於奔命,下一世代教育徘徊在十字路口上,瞻前顧後能不令人憂心忡忡?

文章來源: 台灣新生報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uanda32 的頭像
    yuanda32

    徵信社產業報導

    yuanda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